食物的藝術 意義在美味與美麗以外的腐爛與浪費
視藝
作者: 曾家輝

早幾天,筆者到了K11看一個由Go.Asia帶來一個reFOODlution食.藝.變奏項目中的《三分之一》食藝攝影展及官感互動藝術裝置展(展期至3月30日)。這次展覽的重點是奧地利攝影機Klaus Pichler的二十幅相片,這些作品原是受聯合國委託,以全球三十之一被浪費直至腐爛的食物為主題,所以你看到相片中有各種不同的日常食物,包括肉類、生果、蔬菜、牛奶、香腸、蛋糕、雪糕、糖果等,雖然它們已是發霉腐爛,但攝影師將之擺設成平時拍攝廣告,甚至藝術照片的樣子,令它們呈現一種腐爛中的美,而這《三分之一》也是從2012年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行,而這次是亞洲的首站。
這些作品的確拍得很美,但筆者有些懷疑,大家看到之後,會不會只會驚嘆於Klaus Pichler能將腐爛的食物變成充滿美感的內容,而忽略了他的用心,就是叫大家不要浪費食物,你細心留意每種食物都會提供了原產地、栽種模式、收成期、運輸距離、每公斤碳足跡等資料,所以他拍得美是他的本事,但整件事本身其實是醜陋的,而這才是我們以知道的。
展覽場地中也可看到有四件食物裝置作品,也就是牛奶,菠蘿、檸檬及餅乾,也是將Klaus Pichler其中四幅作品的實體化,但加入了一些官感元素,牛奶是聽覺,所以會聽到倒牛奶的聲音,菠蘿是嗅覺,所以會嗅到菠蘿的香味,檸檬是視覺所以有燈光點綴,餅乾是觸感,所以可以讓人觸摸。效果如何,也是見人見置。
展場也有位置特別闢作公平貿易小墟,並由香港公平貿易聯盟找來一些本地公平貿易商戶售賣各式食物。
以食物為創作對象,並非食物的味與形,而是食物是人為生的基本需要,佐現代各國的資源分佈不均,當中食物資源的生產、擁有、消耗等也不均,而這種不均導致有人有太多食物而被迫或不自覺地浪費,當然也有人因沒有足夠食物而捱餓及死亡。
看過這展覽看,筆者自己有兩個小小感受:如果可以有本地藝術創作人士參加,以浪費食物、珍惜食材等主題創作,以不同作品回應Klaus Pichler的攝影作品就更好了。另外,這展覽在一個有這麼多商店及食店的地方中舉行,也真是有一種幽默感。
筆者並非要說甚麼大道理,只是有時候看得多,有所感受而已。

Source: Pixel B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