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豔的攝影作品背後是殘酷的浪費 K11購物藝術館舉辦奧地利攝影師Klaus Pichler《三分之一》攝影展

即日起至30日,去香港K 11購物的同時,別忘了還可以看一場有關環保與食物的展覽。在K 11購物藝術館,有一場奧地利攝影師Klaus Pichler《三分之一》攝影展。在這些攝影作品中,你會看到腐爛的水果、肉類、飲品……這種動態的、豐富的腐爛過程製作成富於美感的靜物圖片。而其中四張照片中的食物更是實體化成感官互動的藝術裝置,當中包括正倒翻並瀝瀝有聲的牛奶、軟綿發霉的哈哈笑馬鈴薯餅、半腐爛但仍有著酸甜香氣的菠蘿…… 關鍵的是,就在這些裝置的旁邊,是一個樂活小站,人們在這裡休閒並且飲用有機飲料。這是一場新鮮與腐爛的交錯與掙扎。

“被拍攝的主體來自世界各地”這是原產于波蘭的馬鈴薯哈哈笑餡餅。生產與運輸每公斤產生的碳足跡為5.79公斤。
這是一個原產地厄瓜多爾的菠蘿,每公斤的生產及運輸產生的碳足跡是11.94公斤。每公斤的耗水量是360公斤。
這是原產地為塞浦路斯的檸檬,每公斤產生的碳足跡是0 .72公斤,耗水量是448公斤。

…… 但是,現在這個堆成了山的馬鈴薯餡餅發著霉,這個原本水靈的菠蘿發著霉,這個原本色彩水潤的檸檬發著霉……在奧地利攝影師Klaus Pichler《三分之一》食藝攝影巡迴展里,除了這些,還有各種主食、奶製品、肉類、穀類食品、蔬果、甜食及富有異國風情的美食被腐爛,被浪費。

“這些被拍攝的主體來自世界各地,有本地生產的,也有從數以萬公里外運輸過來的。大部分的食物是非加工食物,因為比較易于追蹤生產來源地及生產方法。加工食物則不容易追蹤來源。不過由於加工食物的原材料衆多及來自世界各地,各原材料加起來的運輸里程,巨大得令人難以相信。”奧地利攝影師Klaus Pichler說。

所以在每一幅照片旁都有文字列出食物本身的歷史———它的產地、經歷的生長周期、生產周期、運輸里程、耗水量、碳排放量……創作初衷源自大量的食物被浪費在這些看似充滿著藝術感甚至都談得上美豔的攝影作品背後卻是殘酷的浪費。“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在2011年發表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有三分一的糧食被浪費掉。我為此感到非常震驚,並即時決定要以此題材創作一輯新的攝影作品。食物都各有自己的歷史,在世界各處以不同的形式生產。但它們只有一個共通點———大量的食物被拋掉。”Klaus Pichler提起自己創作的初衷時如是說。

採寫:南都記者 黃璐 攝影:南都記者 胡可
資料來源:南方都市報(深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