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乘的兩面:環境不敵法例?
凡是都有先例,否則創意便是空談。共乘是共享經濟的其中一種概念,簡單來說是通過網絡直接配對閒置資源,如共乘可以是你把自己擁有的汽車通過網絡平台租借給第三者或反正你已經駕車到某一地點,就利用網絡看看是否有其他人也要往同一路線,一起共乘。共乘是其中一個個人能夠參與並有效減少空氣污染的活動。不過,共乘在國際間亦引發了不少討論甚至對抗,有人認為危害了計程車的生意、亦有人認為是不合於法理、沒有保障,應加強打擊。
目前環球污染情況嚴重,不但有損健康更危害整體經濟。亞洲的污染指數顯示只剩下三、四個國家未受嚴重污染。空氣污染雖然日常是看不見、感覺不到(除非是嚴重的霧霾),但空氣污染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去年,聯合國機構便警告從汽車、發電廠及其他來源產生的微少污染物(如PM 2.5 及 PM 10),於全球每年奪走三百萬人的生命。
如果共乘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法律應可以與時並進,作出合適監管或修訂?
Numbeo 利用世界健康組織及其他機構的資料發報了一個有關污染的指數圖表,圖表顯示,在亞洲區只有日本、南韓及阿曼是未受嚴重污染影響。
自2006年以來,共乘的需求在全球不斷激增
其實坊間有很多方法提出來讓個人行動改善空氣污染,如少駕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共乘也是當中一個方法,不但可減少路面車輛的數量(減少交通擠塞),同時可減少不必要的汽車排放。
來自越南的Di Chung公司便在當地率先喚起了民眾的注意。自 2012年起,他們在社交平台提供共乘服務,乘客可通過社交平台及手機應用程式去分享閒置的汽車座位或讓可信任的應用者出租汽車閒置的座位。就在成立短短一年後,他們便獲得亞太區SEED低碳獎的表揚,讚揚他們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付出。
Di Chung 共乘概念對社會、環境及經濟的貢獻
社會貢獻
- 為低收入社群及殘障人士提供更廉價及環保的交通選擇
- 連繫社會上對環境問題的人士及教育公眾有關氣候變化的問題
- 提升社區的互信任及正面的社會交流
環境貢獻
- 連續三年每年節省二百萬升汽油
- 每年減少660萬噸的碳排放
- 改善大城市的空氣質素
經濟貢獻
- 減輕交通負擔
- 推動科技發展
- 改善塞車、提升社會生產力
編輯:陳二